2009年9月18日 星期五

愛丁堡植物園最吸引我的植物

愛丁堡植物園蒐集了很多阿爾卑斯山的植物,雖然我也很喜歡那些高山植物,但去年去過瑞士曾走過阿爾卑斯山,這次在植物園看見來自阿爾卑斯山的植物帶給我的驚訝已經減緩許多,反而是這種在南歐地中海的植物帶給我的感官刺激特別強烈,他的葉片跟菊科的薊很相似,但花卻是截然不同,他們給我一種全新的感受,不知道長的這樣巨大植物也可以跟柔美扯上關係,體型巨大但他的線條真的很優美,參觀植物園看的很隨性,看見漂亮新奇的花,有的會想起拍一下解說牌,有時不用心有時看不懂,結果拍了許多風馬牛不相及的解說牌,這株我很用心的看也很仔細的對,還好我沒有將他的解說牌弄錯了,知道他是Acanthacaae爵床科的Acanthus spinosus刺葉薊。

 

↑我在愛丁堡植物園拍的刺葉薊,拍照需要功力,我看我的照片實在看不出來令我激動的美,但這植物的體態優美不容置疑,好奇這花的身分查閱網路資料,也因而發現他跟古希臘建築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的淵源。

 
"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是希臘古典建築的第三個系統,西元前五世紀由建築師卡利漫裘斯﹝Callimachus﹞發明於科林斯﹝Corinth﹞,此亦為其名稱之由來。
 
 
  嚴格的說,科林斯式的柱頭是從愛奧尼亞式柱頭演變而來的。愛奧尼亞式柱頭原先只是為了正面而設計,並沒有考慮要從任何方向來觀看;然而科林斯柱式卻以圍繞芼茛葉﹝acanthus﹞的方式來表現柱頭,使它能夠從各個方向被欣賞。因此,科林斯柱式特殊的地方並非在於構造上之方便性,而是在於其裝飾性的效果。
 
  最早的例子是位於巴塞﹝Bassae﹞地方阿波羅神廟中的一根獨立柱子,據說發明者的創作感靈乃是一個外覆芼茛葉的奉獻籃。
 
  與多利克柱式的抽象特質、愛奧尼亞柱式的優美曲線相比,科林斯柱式更顯得有機化與裝飾性。不過它並不是一個從自己獨自發展出來的系統,而是交互的使用屬於多利克與愛奧尼亞柱式的元素,即使是芼茛葉在西元前五世紀也經常被使用於墓碑的裝飾上。

或許是因為科林斯柱式太過於虛飾,也或者是因為希臘人太過於保守,以致於科林斯柱式在希臘並沒有多大的影響力,反而到了羅馬時期,被羅馬人加以大大的利用。羅馬人將希臘多利克柱式改良,去掉凹槽,加上柱基,成為托次坎柱式。又同時採取愛奧尼亞柱式的渦卷與科林斯柱式的芼茛葉,加以結合成複合式的柱式了。"這段文字摘自網路資料。

愛丁堡植物園其他照片請見相簿
 
  
網路資料

西方藝術風格-古希臘建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